孔孟思想沒錯啊,儒家教育也沒錯!問題是.......現在的教育真的是儒家的教育方式嗎?或許你也曾這樣懷疑,我們念茲在茲的儒家教育,就是現代教育的樣貌嗎?
讓我們回顧歷史,會發現現在的國民教育,其實源於西方。第一個廣設學校,實施國民義務教育的國家,是18世紀的普魯士王國,其目的是為了培育高素質的士兵,以便其專制統治。
大家都討厭的教條,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俗稱八達德,也並非儒家的產物!因為儒家以『仁』為核心思想,基本上就不可能以忠孝為重。對長輩才論『忠孝』,才說『服從』。所以是封建制度去倡導忠孝,甚至將『忠孝』擺在『仁』的前面。簡單來說,就是便於統治啦!也就是說,真正的儒家並沒有忠臣的觀念,周遊列國廣收弟子的孔子,期盼仁政,強調道德,所以才有孔子作春秋,亂臣賊子懼之語!講民主不死忠,才有苛政猛於虎之嘆!
那儒家講的『仁』又是哪種解釋?說穿了很簡單,儒家講人際關係,仁就是人二,以人為本,兩人之間的關係,不就是人際關係嗎?所以說,儒家講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所以提倡倫理,就是這樣來的。
儒家思想的核心排序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、忠、孝、悌、節、恕、勇、讓。
所以說,儒家的教育其實跟人本教育的提倡一樣。我們現在的義務教育,教的其實是西方的教法,一個訓練士兵服從的教育方式。不可諱言的義務教育讓教育更加普及,但卻非中華文化。
或許有人會質疑,真的是這樣嗎?很簡單,考試方法就可看出不同,現在老師怎麼評分,考試考選擇題、是非題,然後用大家都痛恨的『標準答案』一個一個套。古人科舉呢?考填空、申論、問答、創作,怎麼評分?筆試後面試,所以有金鑾會試,欽點狀元。文章不只論對仗,還論胸襟氣度,面試更考驗應對進退。
現在的教育為何難以改變,因為制度當初是用來培育士兵,而不是知識份子,評分只評看的到的,學問易評,人品、胸襟、見識...這些沒法評。沒法評,所以只好變成分數至上,升學主義囉!
有人或許會問,那古人怎麼教育?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。禮是公民課,學祭祀、禮貌、品德跟人際關係。若台灣真的用儒家那套,那公民課會凌駕於國文、數學跟英文吧!樂是藝術課,樂曲在古代是祭祀重要課程,除了樂曲、詩歌也是在這個範圍。射是武學兼體育,體育老師看到這大概會痛哭吧!古代人重視體育,認為強身才能強國,中國功夫出名,其來有自。御是駕馬,旅行及語言課,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。古人很重視體驗及旅行,藉此廣博見識,結交五湖四海的朋友。數就是數算、天文曆法課,除了運算,還有對這個世界的關懷,所以農曆才會與四季的更替,結合的無懈可擊。
往上一看,對照現在的科目及教育方式,大家就知道,我們受的其實是西方教育,而非中國儒家教育。